——在香格里拉市“决战深度贫困、决战全面摘帽”暨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
中共迪庆州委副书记、香格里拉市委书记 余胜祥
(2018年4月26日)
同志们:
经市委、政府研究决定,今天我们召开全市“决战深度贫困、决战全面摘帽”暨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。主要任务,就是深入贯彻中央、省、州产业扶贫决策部署和今年1月30日召开的全市产业扶贫大会以及2月28日召开的全市“决战深度贫困、决战全面摘帽”动员大会精神,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问题,安排部署和全面推进下一步工作,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抓住产业扶贫这个重点、加大政策落实落地、加快工作进度,为促进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。
这次会议,既是一次观摩交流、比学赶超现场会,也是一次总结经验、查找问题分析会,更是一次推动全市产业扶贫工作的部署会。根据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,经市委、市政府研究决定,在“决战深度贫困、决战全面摘帽”总体方案和产业扶贫工作总体设计下,年内重点组织实施产业扶贫攻坚战、提升群众满意攻坚战、脱贫攻坚作风攻坚战,人居环境提升攻坚战、基础工作达标攻坚战5个重点战役。下半年要全面摘帽,成也在产业,败也在产业,产业攻坚战作为第一个攻坚战,从今年1月产业大会开始到6月底,用半年时间攻坚产业,压实产业工作责任,做实产业工作基础,确保人均纯收入达标。第二个攻坚战是作风攻坚战,已经于4月20日召开动员大会在全市全面打响,要贯穿脱贫摘帽全过程。其他几个战役,我们也将及时启动。这些攻坚战我们要集中来打,同时要处理好持续推进与集中力量重点打歼灭战的关系。
这次会议之所以选在行政村一级来召开,是因为行政村一级是脱贫攻坚的一线主战场、是全市顺利脱贫摘帽的一线指挥部。村一级的基础工作扎实不扎实,事关全乡、全镇、全市乃至全州的全局工作。今天,我们安排半天时间现场观摩了2个种植业点、3个养殖业点、1个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点,以及村作战指挥部和行政村内部规范化建设。通过观摩,三坝乡党委政府和安南村在落实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总体感到:抓得紧,落实快,有成效。一是抓得紧,就是产业扶贫工作立足于实际,因地制宜发挥优势、准确定位重点突出,把解决好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任务做了很多工作,抓得紧、抓得实、有特色,产业发展路子越走越宽。二是落实快,就是根据市委、市政府总体安排部署,紧跟产业种植节令,切实破解产业“开头难”,最后“步步难”的问题,开局就是决战、开始就是冲刺,超前谋划布局并重点推动,政策落地快,不仅将工作挂在了墙上,还落到了实处,工作赢得了主动,打好了基础。三是有成效,就是建立连片产业示范园点工作有成效,规划建立了千亩当归、千亩花椒、千亩青刺果三个种植业示范园点,规划建立了2个村民小组近200户群众参与的藏香猪和黑山羊、牦牛养殖示范园点,并以集中连片和合作化经营辐射农户种植养殖模式整体连动、整体推进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催生了一批好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,有章有法,做法好。
刚才,根据全市决战总体方案要求通报了督查情况,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交流了抓产业扶贫工作的做法和经验,排名末位的部门负责同志作了表态,相信大家有所启发、有所收获。会后,大家要把学到的好经验、看到的好做法带回去,紧紧抓住和突出产业扶贫这个重点,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。
下面,根据今天会议主题和安排,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:
一、提高认识,善于总结,直面存在的困难问题
产业扶贫是解决全市“三农”难题的根本出路,是全市年内如期脱贫摘帽的根本保证,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。只有产业发展了,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,才能实现稳定脱贫。抓好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今年以来,我市各级各部门切实把产业扶贫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要事,研究制定了产业发展的“路线图”“施工图”,为如期全面摘帽奠定了基础,主要表现在:一是产业扶贫的氛围越来越好。年初,我市先后召开了全市产业大会,“决战深度贫困、决战全面摘帽”动员大会,对今年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,成立了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和产业办,研究探索了一系列有针对性、有操作性的政策举措。立足市情,制定出台了《香格里拉市2018年“决战深度贫困 决战全面摘帽”工作方案》以及6个配套实施方案,加上之前制定的《村集体经济产业扶持办法》、《香格里拉市精准扶贫特色产业扶持方案》等等,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市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,政策明确、思路清晰。“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、根本出路”、“全市上下齐动手抓产业、攻坚产业”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好。二是资金支撑力度越来越大。市里统筹整合资金,每个乡镇安排了200-500万的滚动资金、62个行政村(社区)在去年100万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每村50万的集体经济发展滚动资金、每户3000元的贫困户扶持资金,以及企业流转土地补助、签订协议以奖代补、提供就业奖补等等,切实解决了发展产业没有“钱”的困难,使企业、种养大户、贫困户发展产业更有底气。三是产业扶贫路子越走越宽。全市上下认真分析我市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,理清了思路、明确了责任,统一了“一园十家百户千人十万”的产业发展思路,各乡镇也突出各自地理区位优势和地理自然条件、传统产业基础,初步提出了打造花椒之乡、核桃之乡、蔬菜之乡、尼西鸡之乡、药材之乡等等,产业扶贫路子越走越宽。四是扶持实体抓产业的效果越来越显现。过去,我们扶持产业重点以输血式扶持为主,产业年年扶年年变化不大,今年重点以造血式扶持为主,以扶持企业和经营实体推进产业发展。全市11个乡镇都签订了帮扶企业,实现了乡乡有企业挂联扶持局面。同时,我们还积极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,市委政府于3月6日召集各乡镇党委书记、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藏龙生物等13家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,积极牵线搭桥,推进企业帮扶工作。五是产业扶贫的模式越来越广。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,探索出了“党总支+”、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、“订单农业”、“入股分红”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,实现了由“扶生存”向“扶发展”根本性转变。
发展产业是“三农”绕不过的“难点”,是全面摘帽和全面小康必须面对的“硬骨头”。当前,我们只是起好步、布好局,很多工作只是开了头,开头好不一定就会成功,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持续抓推进,还面临许多困难问题。根据近期督查情况和调研情况来看,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产业企业数量少,经营实体普遍不强,带动力还不够强。我市目前仅有涉农企业25家,市委政府授予“农业龙头重点企业”仅10家,更有一些企业帮扶意愿不强。全市有农民合作组织近1200余家之多,专业合作社81家,数字很大、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还不到30%。二是产业市场链条短,深加工业不配套。当前我市农业产业都是原料市场,除个别零星农产品原材料实现初加工外,深加工业几乎空白。比如说,目前的药材、核桃、花椒等产业都是靠出售原材料,产业发展与工业配套矛盾突出。三是跑题偏题,聚焦精准扶贫不够。一些乡镇在精准扶贫上跑题偏题,把工作停留在面上,产业扶贫没有重点聚焦精准户、贫困村,达不到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覆盖贫困户百分之百的要求。四是工作重视力度不够。一些乡镇、部门动是动了,但力度不大;干是干了,但缺乏主动性。个别乡镇、部门对产业扶贫站位不高、谋划不足,到目前为止,重点抓哪几项产业、怎么抓还不清不楚,怎么打造有看点、有规模的产业园点也还在云里雾里,有的项目库建设不认真,马虎应付。一些干部受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,产业路子找不到找不准,传统发展产业思维还未完全转变过来。一些地方“干部干群众看”的现象仍然存在。
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“硬抓手”,是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依托,必须要抓到实处、抓出成效。
二、提高站位,抓实工作,稳步推进产业扶贫
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,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。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扶贫,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,强调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。要因地制宜,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。”总书记的重要论述,是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科学指南。我市自然资源丰富、生态环境良好、气候条件独特,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潜力巨大,我们要把多样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。2018年,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17户、14764人,贫困村26个(其中9个深度贫困村),贫困乡镇5个,要在今年实现“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、贫困村全部出列、全市实现摘帽”的目标,希望在产业,出路在产业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,理清思路、选准产业、培育龙头、打造示范园,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工作。时间不等人、季节不等人,今天会议以后,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,认真落实安排。
抓产业上,要坚持“乡有主导产业、村有特色产业、户有致富项目”的目标,大力发展规模化、连片的高原特色种养殖业。
(一)突出特色优势,抢抓品牌市场。习总书记强调“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”,现在这个时代,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没有产不出来的,只有销不出去的,所以,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,大家要时刻抓住市场导向,做足特色文章,向特色要生产力,向特色要竞争力。现在产业已经选定,该种的差不多都种下去了,要养的也几乎已经养起来了,大家要开始考虑增收的问题、市场的问题,要做提前谋划,掌握市场信息。我们市拥有独一无二的“香格里拉品牌”“香格里拉原产地商标”,要学会运用这些潜在优势,从规范化生产,延伸产业链条,增加产品附加值,着力打造品牌,抢占市场,解决产品销路。
(二)巧用活用政策,培育经济实体。近两年,省、州、市都研究制定了很多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,也提供了资金保障,但是很多乡镇和部门,对政策研究不够深不够准,不能够很好地把政策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。各乡镇、各部门要加大对政策的深度解读,反复领会、反复推敲,融入到实际工作中。要加大各类资金的整合统筹力度,有了政策要知道做什么,有了资金要知道怎么用。
(三)抓好连片推进,打造产业园(点)。产业扶贫工作要实现促增收和稳定脱贫的目的,坚持“长短结合、连片推进”基本原则,坚持注重短期见效快产业和长期致富产业相结合。各乡镇要充分挖掘自身“沉睡资源”,把所有的产业力量都动员起来。三坝乡在种植业上,把长期增收的花椒和短期见效的当归作为主导产业,建设基地、连片种植,其他乡镇一定要借鉴。要让专业合作社实现“抱团”发展,改变单家独户的经营状况,连片规模化打造产业示范园(点),既保证当年增收,又可以保证长远致富。
(四)坚持党建引领,培育集体经济。“穷家难当”一直是阻碍农村脱贫、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,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破解村两委“无钱办事”难题的重要抓手。都说“村子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;村子强不强,关键看头羊”,全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发挥牵头引领作用,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。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,灵活运用“资源、资产、资金”三要素,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优质资源,调动党员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积极性,通过土地流转、转变土地经营模式、入股龙头企业、合作社等方式,发展起村集体产业,增加村集体收入。各乡镇党委、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作用,做足集体经济“项目库”,用好用活62个行政村(社区)每村150万元的滚动发展资金,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,实现产业覆盖100%,组织化程度100%。
三、锁定目标,压实责任,确保实现全面摘帽
今年是“产业扶贫建设年”,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,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。
(一)强化担当,压实压紧责任。迪庆州是中央确定的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,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影响和限制,发展产业难度很大,但是机遇和前景也很大,这就需要我们干部切实担当,把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责任记在心上、扛在肩上,落实到行动上。我们市、各乡镇都已经组建了产业扶贫工作的相应领导班子,明确了分工任务和责任,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、分管领导、驻村干部、挂包干部,大家都要明确身份、找准定位,切切实实承担起相关责任,要以硬力度、硬办法、硬措施、硬招数推动“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”专项治理行动,在继续加大“四无”干部作风专项整治的同时,加大脱贫攻坚领域纪律不严、作风不正、担当不足、落实不力等方面的整治力度,纪律不严,就是执行脱贫攻坚纪律不严不实、不用劲;作风不正,就是落实脱贫工作不深不细、不用心;担当不足,就是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忠不诚、不用情;落实不力,就是对脱贫攻坚工作得过且过、不用力。对这些表现形式要严肃对待、严肃整治、严肃问责处理。
(二)保障到位,解决后顾之忧。抓产业玩“空手道”、唱“空城计”,肯定不行。我市贫困程度深、经济基础弱,财力不足,大家要紧紧抓牢“三区三州”这个大环境,抓好“项目”这个关键点,早谋划、早储备、早包装,策划申报一批项目,争取更大的政策倾斜力度,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。要做好银行融资、企业投资等产业扶贫方式的中间人和牵线人,加大金融扶贫、电商扶贫力度,探索创新企业、贫困户、村集体等多方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。要学会把碎片化资金进行统筹整合,建立涉农帮扶项目库,按照“渠道不乱、用途不变、各记其功、捆绑使用”的原则,打破涉农单位的行业界线、部门分割,尽可能将纳入整合范围的各类资金在“大类间打通”、“跨类别使用”,把专项扶贫资金、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,用于强化薄弱环节,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。同时,要严格资金管理,做到阳光扶贫、廉洁扶贫。
(三)跟踪推进,确保落地见效。“产业”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也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问题,我们年年说要发展产业,但是又年年都要面临选产业、做方案、抓落实的重复循环。大家一定要按照“强龙头、优布局、建基地、提规模、创品牌”的思路,挂图作战,不能有想法无措施,虎头蛇尾、一曝十寒。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坚决克服懈怠、松劲、厌战等不良情绪,把心思花到落实上,把精力放到推动上,把本领用到见效上,把政策读得明之再明,工作做得实之再实,一环紧扣一环、一步紧跟一步。
(四)典型引路,打造推广范例。农民搞产业最讲眼见为实,我们要学会总结、宣传、推广一些立得住、叫得响、推得开的产业扶贫范例,组织产业扶贫现场观摩,让基层干部群众一看就有信心、一看就懂、一学就会、一点就通。要加强对经验做法的宣传推广,强化示范引领,发挥树榜样、受启发、找差距、增信心的作用。
四、统筹谋划,形成合力,有力推动当前各项工作
近期,我市先后对脱贫攻坚各项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,召开了“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暨专项治理”动员大会,对标对表梳理下发了“回头看”工作清单、2017年扶贫成效考核整改清单、21个牵头部门和11个乡镇的5月份工作清单等。这些工作,时间很紧,任务很重,大家要进一步提高认识、统一思想,认真研究,找到各项工作之间的结合点,进行统筹谋划,既要讲时间节点,又要讲方式方法,讲工作质量,按照清单式推进,防止出现“几张皮”和重复无效劳动。市委常委、包乡处级领导、包村包组部门领导、乡党委政府以及全体挂包干部要各自认领责任、切实担起责任,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,形成合力,实现工作整体推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