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5月初,虎跳峡镇红旗村村民抢抓节令,冒雨栽种当归。
5月,迪庆高原一雨成冬,这可是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红旗村村民期盼许久的甘露,将决定一年能否有个好收成。
5月初的一天早晨,记者跟随红旗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冒雨前往该村万拉木片区,沿途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崭新且分布整齐的楼房,通组硬化路以村委会为中心向四周展开,精准扶贫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标语格外醒目,当地群众忙生产促脱贫……构成了一幅新农村新气象画卷。
来到万拉木片区,上百亩连片药材基地让人惊叹,村民冒雨在地里栽种当归,有的插苗、有的培土、还有的垄沟……
从地型构造来看,万拉木四周高、底部平,百亩药材基地从地势低平的地方一圈圈延伸到半山腰,高山上植被苍翠。万拉木就像是放置在人间的“聚宝盆”,美了视线,也养育了一方百姓。
彝族村民潘富贵,人如其名,是当地最具代表的致富带头人。他正在田间地头向村民指导当归种植技术,“株距行距30公分,插苗不宜过深,培土时盖到苗头……”他一边说一边示范。
潘富贵凭借精准扶贫的春风,规模种植发展药材和经济作物,2016年以来,他先后租地389亩,用于当归、重楼、藜麦等种植。“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,老百姓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,过去依靠传统种养殖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户也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,只有一心一意做好产业,才能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。”潘富贵说。
50岁的彝族妇女潘华珍格外忙碌,每天8:30准时到药材基地种当归,忙到下午6点才回家。她说:“我年纪大了,外出打工不现实,自从村里发展产业,让我们建档立卡户有了致富门路,我把土地流转出来,每年家里有两个劳动力在基地打工,按每天100元算,一年也有8000多元的收入。”
万拉木片区发展药材和经济作物以来,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,当地党委政府、村“三委”和扶贫工作队积极引导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,通过土地流转、到基地打工、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增加经济收入。村“三委”还倡导并帮助每户种植2亩重楼,已初步实现全覆盖。
村民潘立忠把家里的24亩地全部流转,家里重点管理好2亩重楼、专心发展肉牛养殖,目前已发展到40多头。“过去没有什么产业,起早贪黑种苦荞、玉米,广种薄收,一年苦下来还不够一家人吃,现在不一样了,多渠道实现了增收。”潘立忠高兴地说。
红旗村属于高寒山区,距离镇政府45公里。目前该村已有41个专业合作社,2017年以前主要以荞麦、燕麦、土豆等传统种植业,牦牛、猪、羊养殖业为主,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种植模式的约束,经济效益不理想。“面对群众想脱贫致富却没有门路的问题,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,当时真的很担忧。”红旗村扶贫工作队长杨红忠说,2017年以来,驻村工作队和村“三委”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联系,争取得到支持,因地制宜设置产业布局,着力改变传统种养殖方式,帮助群众增收。
2018年,在州、市、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,红旗村制定并完善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产业规划,以公司+总支+合作社+集体+农户的模式,种植藜麦1917亩(其中66户贫困户户均种植2亩、户均收益3300元)、当归836亩(其中66户每户种植1亩),涵盖100%贫困户,做到户均参与,确保户均年年有收入。同时,还种植附子550亩、前胡132亩、猪苓21亩、木香424田、重楼263亩、珠子参31.4亩。
“一方致富,八方受益。”随着红旗村产业化发展,不仅富了当地群众,小中甸镇等相邻乡镇的群众也到红旗村务工,促进了乡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。
“要持续脱贫必须发展产业。”虎跳峡镇党委书记刘东洋说:“按照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,结合2018年‘决战深度贫困、决战全面摘帽’要求,虎跳峡镇加快当归、蔬菜、藜麦、白芸豆、核桃五大种植产业和生猪、山羊、尼西鸡、特色养殖四大养殖产业发展,以一村一品一特色为抓手,推出百花、前胡、秦艽、羊肚菌、贡菜等特色产业品牌,到2018年底,力争实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。”
2016至2020年,虎跳峡镇整乡推进产业资金总额2000万元,逐年兑现补助。在上级部门支持下,全镇发放特色产业扶持资金共289.47万元。在云南省“九三”学社的大力支持下,该镇积极发展重楼产业种植,已初具规模。(央金拉姆)